文明交流互鉴何以重要?习近平这篇讲话引人深思
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,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:“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,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。”2014年3月27日,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,引用了这句名言,并深刻阐明“多彩、平等、包容”的文明观。
今天,笔记君想带大家重温这篇精彩演讲《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》。让我们在这一“具有历史意义的文明宣言”中,读懂历史,把握现在,守望未来。
2014年3月27日,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。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/摄
坚定和平理念、扬起和平风帆
在这篇演讲的开篇部分,习近平主席首先讲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诞生的故事,并从中得出了深刻结论。
“教科文组织诞生于69年前,那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硝烟刚刚散去。面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惨烈后果,人类又一次反思战争与和平的真谛。千百年来,人类都梦想着持久和平,但战争始终像一个幽灵一样伴随着人类发展历程。此时此刻,世界上很多孩子正生活在战乱的惊恐之中。我们必须作出努力,让战争远离人类,让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在和平的阳光下幸福成长。”
1945年9月2日,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胜利结束。同年10月24日,《联合国宪章》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生效,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。一年之后,1946年11月,联合国教育、科学及文化组织在法国巴黎正式成立。
时空轮回,换了人间,令人慨叹。而经历过动荡与战火,穿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硝烟的中国人民,更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。
“只要世界人民在心灵中坚定了和平理念、扬起了和平风帆,就能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的强大力量。人们希望通过文明交流、平等教育、普及科学,消除隔阂、偏见、仇视,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。这就是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初衷。
这样一种期待,这样一种憧憬,是我们今天依然要坚守的。不仅要坚守,而且要通过跨国界、跨时空、跨文明的教育、科技、文化活动,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,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。”
习近平主席的这段话,令人动容,引人深思。
文明何以重要?“贫瘠的土地上长不成和平的大树,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。”唯有文明之光,才能驱散人类头顶上的战争阴霾。唯有守护文明,我们才能守望持久和平的未来,实现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。
文明因交流而多彩、因互鉴而丰富
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。文明交流互鉴,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。”
在这篇演讲中,习近平主席阐述了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”的深刻道理。
我们应该怎样推动文明交流互鉴?习近平主席从多彩、平等、包容三个方面,提出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和原则:
第一,文明是多彩的,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。阳光有七种颜色,世界也是多彩的。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。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。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,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,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,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。
第二,文明是平等的,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。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,都各有千秋,也各有不足。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,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,文明没有高低、优劣之分。
第三,文明是包容的,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。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。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。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。在文明问题上,生搬硬套、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,而且是十分有害的。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,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。
“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”一部人类发展史,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。而任何一种文明,不论产生于哪个国家、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,都是流动的、开放的。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。
习近平主席还用一句生动的中国话向世界传递了“中国智慧”:
“历史告诉我们,只有交流互鉴,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。只要秉持包容精神,就不存在什么‘文明冲突’,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。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:‘萝卜青菜,各有所爱。’”
也正是基于对文明交流互鉴规律的全面把握,对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文明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,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上海亚信峰会和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,先后两次提出了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大倡议。如今,在国际社会热烈响应下,这一倡议即将在中国的文明古都北京成为现实,有力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,开创亚洲新未来。
新时代 中国梦 世界梦
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,既需要薪火相传、代代守护,更需要与时俱进、勇于创新。对此,习近平主席指出:
“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,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,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激活其生命力,把跨越时空、超越国度、富有永恒魅力、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,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,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,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。”
“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,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。”近年来,伴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落地生根,我们看到,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深化、成果丰硕。
但与此同时,我们也要看到,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人类面对的挑战层出不穷,风险日益增多。当问题摆在全人类面前时,世界怎么了?我们怎么办?回答时代之问,习近平主席指出:
“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、和谐共处,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、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。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、汲取营养,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,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。”
文明交流互鉴的两个“应该”,为我们指明了解决之道。
总结
文明如水,润物无声。和而不同,美美与共。
回望历史,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,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,更是我们中华民族薪火相传、代代守护的精神血脉。
面向未来,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,我们应当牢记习近平主席的这两句箴言,“对待不同文明,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。”“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,必须秉持平等、谦虚的态度。”